金太阳官网金太阳三来一补第一厂重现虎门

  金太阳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4-26 12:26

  金太阳官网金羊网讯 记者王俊伟摄影报道:12月18日,“三来一补”第一厂——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正式落成启用。当年风光无限的太平手袋厂在关闭23年后,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。

金太阳官网金太阳三来一补第一厂重现虎门(图1)

  新启用的太平手袋厂陈列馆位于东莞虎门人民南路执信公园对面,连同雕塑广场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,展馆展览面积近500平方米。陈列馆主体建筑以“电动缝纫机+旧厂房”为外观造型,青砖瓦顶,还有上世纪70、80年代风格的方窗,凸显了太平手袋厂所处的时代特色,透露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气息。雕塑广场共有太平手袋厂主题雕塑3个,雕塑以手袋、制作工具等实物为原型,融入周围的园林绿化,为市民营造了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。

金太阳官网金太阳三来一补第一厂重现虎门(图2)

  为更深刻、全方位展示太平手袋厂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,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还将采用视频影像、艺术场景、媒体互动等手段,“场景化”“情景化”“互动信息化”地再现太平手袋厂当年场景。如陈列馆打破传统陈列布展方式,运用实物展示与精心营造的叙述空间相结合,使得展览“场景化”;通过局部情景再现的手法来反映历史,使得展览“情景化”;采用科技手段,让观众深入体会和了解手袋厂的生产加工过程,使得展览“互动信息化”。

  启动当天,几位当年的老员工一起走进陈列馆内的大型艺术场景“太平手袋厂车间”,坐在机车前,熟练地做起了手袋,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燃烧的岁月。

金太阳官网金太阳三来一补第一厂重现虎门(图3)

  1978年7月,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——太平手袋厂在虎门成立,是全国首家“三来一补”企业,标志着东莞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。

  据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唐志平回忆,1978年7月的一天,在香港华润公司老总和时任广东省轻工业进出口公司经理、科长以及二轻局局长的陪同下,一位香港的商人张子弥来到太平服装厂,提出要合作办一家手袋厂。张子弥拿出一叠裁片和一个全黑色的手袋,叫服装厂按照样板做出来。那时的太平服装厂,只生产过衣服和款式单一的帆布“解放包”,对于张子弥提供的这类手袋及材料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。当时厂里的技术骨干接受了这个任务,第二天上午,当张子弥再次来到太平制衣厂的时候,一个跟原版一模一样的精美女士手袋放到了他的面前。张子弥喜出望外,当下拍板决定合作。

  唐志平告诉记者,服装厂那时候,工资很低,分等级,一个月18元、28元、38元,很高级的工程师也就是几十元。但是手袋厂一开始就接受张子弥的建议——计件,多劳多得。“当时都是‘大锅饭’,我们这么做也是很够胆的。”当年太平服装厂的技术骨干苏秀仪说:“我们那时候是计件工资,每个月都有一百多块,高的时候有400块。”手袋厂工资高,很多人走后门,想进手袋厂工作。

  从1978年开始至1988年底,东莞“三来一补”企业达2500多家,遍布全市80%的乡村;至1991年,引入外资17亿美元。“东莞模式”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,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成为全国潮流。

  太平手袋厂盛极而衰,于1996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。23年后,新启用的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将承载和全景展现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,传承和发扬东莞人“敢为人先”的精神,激励当代人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

  金羊网讯 记者王俊伟摄影报道:12月18日,“三来一补”第一厂——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正式落成启用。当年风光无限的太平手袋厂在关闭23年后,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。

金太阳官网金太阳三来一补第一厂重现虎门(图1)

  新启用的太平手袋厂陈列馆位于东莞虎门人民南路执信公园对面,连同雕塑广场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,展馆展览面积近500平方米。陈列馆主体建筑以“电动缝纫机+旧厂房”为外观造型,青砖瓦顶,还有上世纪70、80年代风格的方窗,凸显了太平手袋厂所处的时代特色,透露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气息。雕塑广场共有太平手袋厂主题雕塑3个,雕塑以手袋、制作工具等实物为原型,融入周围的园林绿化,为市民营造了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。

金太阳官网金太阳三来一补第一厂重现虎门(图2)

  为更深刻、全方位展示太平手袋厂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,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还将采用视频影像、艺术场景、媒体互动等手段,“场景化”“情景化”“互动信息化”地再现太平手袋厂当年场景。如陈列馆打破传统陈列布展方式,运用实物展示与精心营造的叙述空间相结合,使得展览“场景化”;通过局部情景再现的手法来反映历史,使得展览“情景化”;采用科技手段,让观众深入体会和了解手袋厂的生产加工过程,使得展览“互动信息化”。

  启动当天,几位当年的老员工一起走进陈列馆内的大型艺术场景“太平手袋厂车间”,坐在机车前,熟练地做起了手袋,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燃烧的岁月。

金太阳官网金太阳三来一补第一厂重现虎门(图3)

  1978年7月,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——太平手袋厂在虎门成立,是全国首家“三来一补”企业,标志着东莞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。

  据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唐志平回忆,1978年7月的一天,在香港华润公司老总和时任广东省轻工业进出口公司经理、科长以及二轻局局长的陪同下,一位香港的商人张子弥来到太平服装厂,提出要合作办一家手袋厂。张子弥拿出一叠裁片和一个全黑色的手袋,叫服装厂按照样板做出来。那时的太平服装厂,只生产过衣服和款式单一的帆布“解放包”,对于张子弥提供的这类手袋及材料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。当时厂里的技术骨干接受了这个任务,第二天上午,当张子弥再次来到太平制衣厂的时候,一个跟原版一模一样的精美女士手袋放到了他的面前。张子弥喜出望外,当下拍板决定合作。

  唐志平告诉记者,服装厂那时候,工资很低,分等级,一个月18元、28元、38元,很高级的工程师也就是几十元。但是手袋厂一开始就接受张子弥的建议——计件,多劳多得。“当时都是‘大锅饭’,我们这么做也是很够胆的。”当年太平服装厂的技术骨干苏秀仪说:“我们那时候是计件工资,每个月都有一百多块,高的时候有400块。”手袋厂工资高,很多人走后门,想进手袋厂工作。

  从1978年开始至1988年底,东莞“三来一补”企业达2500多家,遍布全市80%的乡村;至1991年,引入外资17亿美元。“东莞模式”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,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成为全国潮流。

  太平手袋厂盛极而衰,于1996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。23年后,新启用的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将承载和全景展现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,传承和发扬东莞人“敢为人先”的精神,激励当代人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